世界日和

田野花开

闻义而徙,视死如归

春节时向老丁简述了一份旅行提案,想借着今年阿塞拜疆航空的大幅降价促销,带她去一些稍远的地区。原本有些担心她对这些冷门国家不感兴趣,没料到这位老人家越来越与我同化,只要不超出预算,任何未涉足的地区都跃跃欲试,哪怕像阿塞拜疆这样“好像就在奥运会入场时候听过”。

于是我着手规划路线,力图让这趟远门出得物超所值。不知不觉间,竟然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大圈:从外高加索过土耳其,免签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埃及和阿联酋都触手可及,又有wizz air的廉价机票加持,返程经中亚入境似乎不无不可……掐指一算,随随便便都可以走上三个月。

老丁从来没有走过一个月以上的旅程,更没有离开过东半部的亚洲。但她似乎毫不介意,爽快地接受了这个可能长达1/4年的旅行项目。

自然要说到旅行安全问题。不知怎么地,我突然想到“视死如归”这个词,又觉得分外贴切。尽管每次出门都会例行公事般购买保险,但我好像从来不害怕中途发生意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很期待,那种让我瞬间落入死亡的意外。在我看来,既然人终有一死,我又不愿决定自己的死期(怎样才能算是“了却心事不带遗憾”呢?),那么最好的死法,莫过于不拖泥带水的“猝死”。

我半开玩笑地跟老丁说,咱就抱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去旅行。

新年说这么不吉祥的话显然不妥,好在老丁只是“噫”了一声,倒也未置可否。其实道理我俩都明白,活着本就是概率事件。自从为防癫痫复发、戒了牌瘾以来,她也开始学着把期望寿命缩减为一个个“五年计划”,前几年把60岁当作目标,60岁了便朝65岁看,到了65岁再谈70岁的事。不妄想,就不失望。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部日剧,《重启人生》。33岁的女主角因为车祸意外丧命,转世时得知自己阴德不够只能投胎为危地马拉大食蚁兽,决定重活一次多做好事多积德,为来世求个福报。不过,悖论的是,我们如何知道上一轮的行动是错还是对?重启人生,就一定会做得更“对”吗?

看着看着,就又想到了“视死如归”。当然,我并非原义形容的英勇无畏,只是望文生义地将死亡视为一种自然的归宿。就像一盘磁带,有的可以顺利放完,有的会莫名卡带,或许是磁带劣质,或许是机器故障,也或许谁都没错,单纯是二者不兼容。但这些都与播放的内容无关,良曲也好,噪音也罢。

听起来很像是悲情的宿命论。但又不完全这样。

我承认自己对未来不是那么积极,也正因如此,我对能够自由呼吸的每一刻都抱着十足的期望:总要做点什么,至少在当下看起来有用且无害。

翻到《论语·述而》,孔老夫子讲到一句深得我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反推之,当修德、讲学、闻义而徙、不善而改。

在望得见归处的生命线上,遵从内心的道义而行动,如此才算不枉此行。有了这样的人生,又何必再活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