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和

田野花开

新知周记8 马华文学

0219-0225

自认这一周勤快了不少,却也只是在工作之余读了1.5本书。当然,这和学外语、包馄饨、蒸馒头(实际是有馅儿的“包子”)、逗娃、走神等等不无关系。

书是读少了,不过总体过得很愉快。好欢螺在派送20天后,从柳州来到了我的口中。“大蒜”终于开花——尽管老板有意或无意发错了种球(买的复瓣中混进了单瓣),但发觉单瓣更加清香。和老丁连蒙带骗越过村庄的防疫检查,实现了春节以来的首个串门活动,借别家的大灶和蒸笼头一回尝试了自己蒸馒头。隔壁6岁的乔天天还让我见识到,现在的小孩子有多少有趣的绘本(可读可玩)和玩具(职业体验的全套迷你道具)。

f:id:worldsy:20200420020354p:plain

单瓣,拍照时居然恰有蜜蜂

f:id:worldsy:20200420020421p:plain

第一次种复瓣,不知能否再开大些

读书

本周在读两本书,一是从历史建筑角度讲述吉隆坡老城区的《消失中的吉隆坡》,另一是黄锦树的《雨》。前者因为在hyread上看,不太方便,进度就不如后者。但恰是因为同时阅读,过程中常有交互印证和启发,某些内容也记忆得更加牢固。或许以后可以多尝试。

重点记录下《雨》。这是我第一次看“马华文学”。大学毕业之后就很少看虚构内容,即使为了了解目的地,我也不打算优先从文学入手。但恰好在《但是还有书籍》里,朱岳提到了“马华文学”。印象中以前现当代小说的课程似乎也没有探讨这一领域,难免对这个名词产生好奇。

《雨》是一部短篇合集。去掉序跋附录,一共是1首诗(《雨天》),15篇小说。每篇多多少少都会谈到雨,反正热带的马来半岛就像是有无穷无尽的雨,尤其在作者笔下的季风雨季。15篇中,有8篇被编上了“《雨》作品一号/二号/三号……”这样的序号,又不是连贯成团,前4号和后4号中间还插入了两篇(《W》、《雄雉与狗》)。前4号之前还有一篇《归来》。朱岳在豆瓣书评里也提到,这篇《归来》虽未编号,但之于《雨》系列是一个先导和参照,“与编号的八篇像是一只八爪鱼的头和触手的关系”。事实上,就算是中间被插入的那两篇,读起来也像是同一个系列。这就使得整本书的结构类似于:1首诗,1个背景介绍(《仿佛穿过林子便是海》),1个开场(《归来》),10个在森林中的故事,1个对森林故事的反视角的结尾(《后死》),抽离/离乡(《小说课》),抽离/来到大陆(《南方小镇》)。

我原本没有注意到这些(读那些叙事混乱的故事就够累了,根本无暇跳出来思考篇章之间的大关联)。直到读毕全书,搜索wiki“黄锦树”词条,得知他笔耕多年却从未创作长篇小说,“相较于长篇,我比较喜欢书的概念,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整体”,才令我重新审视这部合集的选摘逻辑。小故事串联成大故事(在雨中归乡、做梦、离乡——作者本人也是如此,生于马来西亚,旅居台湾三十年)不是多么新奇的手法,但,还是有趣。

f:id:worldsy:20200420020502p:plain

《雨》系列的8篇应当是主体。朱岳的介绍性书评中也给了很准确的描述:“‘雨’这个字,从字形上就像四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而《雨》系列的一个基本构成也是这样,森林中一座小屋,里面住着父母兄妹四人。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一个叫‘辛’的男孩。”(这让我想起前阵子看的在多个平台被封禁的漫画《自来水之污》)

朱天文在序里大概是引用作者的自述:“设想一家四口,如果其中一个成员死去,剩下来的人会怎样继续活下去?如果每个成员都死一次,也即是每回只少一人,得四篇。如果每次少两人……”作者实际的安排更复杂,不过最初或许就是这种无厘头的尝试。《小说课》中也故意这么说:“类型小说的法则:相似元素的不寻常密集堆叠。”可不正是。

【补个梗概】1号:没有人死,入侵是老虎。2号:父亲失踪了,入侵是试图占据母亲的军官、父亲好友。3号:辛死了。4号:妹妹死了,入侵是老虎或日本人。5号:大舅和外婆都死了,入侵可能是外公,辛是替代。6号:男方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女方死了丈夫,入侵是男方的友人。7号:父母不见了,入侵是马共?8号:父亲死了,入侵是黑影(枯瘦干巴的老人)。

在那些无尽的泛滥的雨水里,总有人失踪或死亡。几篇过后,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推理,总想在出其不意的结尾之前看出破绽,猜到真相。但很多情节都像重重叠叠的套,在梦中做梦,在死亡里死去,在活着时诞生。它也可能是没有真相的,整个就是荒诞和幻境。就像《后死》最后的那段:“如果你看得更仔细,你会看到那个你也在看着一个瓶子里头的你看着另一个你看着另一个瓶子里头的你看着那无限缩小的你看着——”以及,“有的梦变成一朵朵云。有的云变成了梦。”

但说到底,仅仅一本小说,我无法确定有多少是马华文学特色,多少是黄锦树自己的风格。只是可以猜测,那些大量热带的森林中的意象,看不懂的词汇(例如“巴刹”是市场),应是(几十年前的偏乡的)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映射。鱼,独木舟,洪水,木瓜,白蚁,橡胶,老虎,鸡,狗,马来人……多雨的不安稳的林中生活。陌生,又有点迷人。(虽然实际透着悲哀)

App

微信读书。以前偶尔用过几次,翻阅一些公众号文章。但这次用它看了《雨》,试了些功能,发觉比想象中有用一些。例如导出划线和想法时,它默认的排版设计就很漂亮。章节下的“想法”好似弹幕,可以更精准地进行讨论(或查看别人的注解),我一直懒得查询的“唐山”就是在别人那里顺便看到解释(实乃“潮汕”)。但作为电子书,所有内容同一字号、缩进的处理十分不妥。看到有些划线就发生了上下文关联的误解(明明属于前后两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