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和

田野花开

新知周记6

0205-0211

才发现豆瓣暂停了日记功能,看来选择inside wall写周记可能不是什么明智的决定。(0420update:哈哈,所以决定搬过来啦!)

这一周主动减少了工作量,就有了很多时间读书、听课、写笔记、看电影、背单词,内心极大满足。继续有意识地减少对疫情的关注,抽离新闻,回归日常——这不是冷漠,只是我终究无法了解世上所有的苦难,也不能将生活重心转向无休止的共情,即使这关乎自己。

读书

撇开工作阅读的某些指南、手册不提,这周最欣慰的,是读完了约瑟夫·里克沃特的《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很早就将此书标记为“想读”,一部分因素是译者刘东洋老师。他在圈内更知名的id是“城市笔记人”,十分难得地修习过建筑学和人类学。读过其几篇博文,也在某新书讲座上见过真身,欣赏他对建筑的人文视角,故对此译本产生兴趣。早前兴起读了两章,后来疏懒,也就搁置了。这次托周记的“福”,逼了自己一把。

书不厚,二百来页,但读不快。一方面涉及许多古代文明的仪式和神话常要动用想象去脑补场景(当然这个过程很有趣);另一方面,客观地说,笔记人老师的翻译并不像一些短评中称赞的那么流畅,尽管不排除原文过于琐碎重复的可能。而且,与《从迦太基到迈锡尼》一样——不得不说或许是人类学的背景所致——《城之理念》也是堆满了案例描述,闪光的思想藏在字里行间(即使最后已有一章“结论”),让人不时要从整页细致入微的仪式场景文字中跳出,宏观思考作者的真正意图。顺便一提,作者似乎还很喜欢在行文中插几句出其不意、短小精准的吐槽,通常是针对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理论家,颇有几分揭穿假面的意思(人类学家通常就很热衷于这种事)。

在我勉强领会到的观点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条,是关于“建筑”这一行为的“恶”。当人在茫茫自然之中选定某个基地决定建造城镇,就意味着将这个地方区分于自然之外,是对自然的抵抗,也是一种占有(对土地和空间),这对于信奉天地有神的古人来说,近似恶行,人们不知会因此触犯什么。故而在奠基之初,古代的开城者往往举行一系列繁复的仪式。这些仪式除了加深某种“圣域”性质、改变开城者的地位和臣民的观念等等,还是一种安抚,尤其体现在使用谷物、水果、献血等的献祭上。

书中还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古代城镇的正交规划(利用正交十字路将城镇区域四分)。举了非常多的例子,着重探讨这种规划思想与古人宇宙观的关系。刚巧这周我还在听王南的建筑课程(感谢一席限免公开课,听完了《建筑八讲》和《建筑史话》),提到唐长安城,便自然而然将二者联系,但显然长安的规划思想更加复杂,宇宙观或许仅占一小部分。

既然提到王南的课程,姑且就将听课感受记在这里,权当读书。《建筑史话》是简短的5集,罗马、汉长安各占约一半。前者把高光建筑留给了万神庙,不能赞同更多。后者提到一种后世不存(或许原本就是想象?)的“悬空水榭”,楼梯中央悬挑出两根大拱以支撑水榭,神奇。《建筑八讲》则分别讲了唐长安的都城和建筑、现存唐构、宋代和辽代的建筑、日本古建筑。总体是科普向,但也有收获,例如云冈石窟和法隆寺的一些关联,就令我十分惊诧。王南老师的授课风格也很亲切,还擅长融梗——听到他将与建筑合影的林徽因比作梁思成的“尺度人”时,简直要拍案大笑。

影音

此前答应老丁陪她看《囧妈》,于是在一个她百无聊赖的下午打开了视频。然而这片子无厘头得过分,除了加深老丁对俄罗斯的向往,毫无意义。深感观影不悦的二人决定再看一部《中国机长》,很难想象这是一场真实的死里逃生。在感动至极的老丁的强烈希望下,我们又加看了一期《面对面》专访。滤掉艺术渲染,机长刘传健表现出来的镇定和航空素养反倒更令我肃然起敬。

还看了广受好评的《但是还有书籍》,比想象中简短。身为译者,最有共鸣的自然是第一集,但最喜欢的却是绘本部分,也可能是对该领域了解太少,又有出色的动画后期,意外地精彩。

这周的主题音乐人是莫文蔚,契机是听到伍家辉给她创作的《腹语术》,便惯例按年代一张张过。才从1996年的《全身》听到2000年的《Karen Mok》,已找到不少遗珠。其中《拆信》和《午夜前的十分钟》是一组非常有意思的呈现,都出自1997年的专辑《做自己 to be》,一样的旋律,各做了一版编曲和填词,竟是截然不同的韵味。虽然一位歌手“一曲多唱”不罕见,但常是两种语言或在后期改编重推。记得李峙曾有一期节目就做了这种“一专同语(种)”的“双胞胎”歌曲系列。

互联网

1,EOP,www.everyonepiano.cn,这么棒的键盘钢琴学习网站我竟然才知道?

2,忘了从哪儿得知的“结藤社”,但直到这周开放限免才报名了课程。支持每日打卡的阅读平台,比想象中轻便好用,适合在主课之余练习西语阅读。